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0:44 点击次数:194
水调歌头·把酒对斜日
宋·杨炎正
把酒对斜日,无语问西风。胭脂何事,都做颜色染芙蓉。放眼暮江千顷,中有离愁万斛,无处落征鸿。天在阑干角,人倚醉醒中。
千万里,江南北,浙西东。吾生如寄,尚想三径菊花丛。谁是中州豪杰,借我五湖舟楫,去作钓鱼翁。故国且回首,此意莫匆匆。
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,与辛弃疾相交甚密。他和辛弃疾一样,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,但却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无所事事,空有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,这首词正是作者秋日感怀、触景生情时所作,用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。
举着酒杯面对斜阳,默默无语问向西风。胭脂般的颜料为何都化作色彩,染红了岸边的芙蓉?放眼望去,傍晚的江面广阔千顷,其中却盛满了万斛离愁,连远飞的征鸿都找不到落脚之处。天空仿佛嵌在栏杆的角落,我在半醉半醒间独自倚栏。
走过千万里路,从江南到江北,从浙西到浙东。我的人生如同暂时寄居世间,仍怀念着家乡三径边的菊花丛。谁是中原真正的豪杰?若能借给我泛游五湖的舟楫,我便去做个钓鱼老翁。回头再望一眼故国,这归隐的心意啊,不要如此匆匆。
这首《水调歌头》是杨炎正的代表作,借秋日感怀抒发仕途失意、思乡念国的复杂情绪,字里行间藏着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对归隐的向往。
上阙以景起兴,离愁暗涌
“把酒对斜日,无语问西风”:开篇以“斜日”“西风”点明秋日傍晚的萧瑟背景,“无语问西风”将无形的愁绪托于自然,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也暗含对命运的无奈。
“胭脂何事,都做颜色染芙蓉”:以芙蓉被秋霜染红的景象,暗喻时光催老、世事变迁,美景中藏着一丝凄然。
“放眼暮江千顷,中有离愁万斛,无处落征鸿”:“离愁万斛”以夸张手法写愁绪之重,“征鸿无处落”则暗喻自己漂泊无依、仕途无着的处境,天地广阔却无容身之所。
“天在阑干角,人倚醉醒中”:以“天在阑干角”的局促感,呼应内心的压抑;“醉醒中”点明状态——半醉是借酒消愁,半醒是愁绪难掩,道尽挣扎与迷茫。
下阕:抒怀明志,归隐之思
“千万里,江南北,浙西东”:简笔勾勒半生漂泊的轨迹,暗含奔波的疲惫与对安稳的渴望。
“吾生如寄,尚想三径菊花丛”:“吾生如寄”直抒人生漂泊之叹,“三径菊花”化用陶渊明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”的典故,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向往。
“谁是中州豪杰,借我五湖舟楫,去作钓鱼翁”:“中州豪杰”暗指能匡扶时局的志士,却以反问语气流露对现实的失望;“五湖舟楫”“钓鱼翁”化用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归隐五湖的典故,既表达对避世的渴望,也藏着壮志难伸的愤懑。
“故国且回首,此意莫匆匆”:结尾“回首故国”流露对故土的眷恋,“此意莫匆匆”则在归隐的决绝中留一丝犹豫——终究放不下对家国的牵挂,愁绪更添一层复杂。
全词以景喻情,用典自然,将个人的仕途失意、漂泊之苦与对家国的隐忧融为一体,苍凉中见悲壮,失意中藏风骨,是南宋文人“国破家亡”背景下普遍心境的缩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聚焦七大前沿领域,2025上海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来了!
下一篇:没有了